百余道工序才能制出一支湖笔 港澳青少年体验非遗技艺

潮新闻客户端 见习记者 韩林园 通讯员 施国良

王晓华指导同学们进行“择笔”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“你们知道一支湖笔是怎样制作而成的吗?从原料进口到出厂,一般需要经过择料、水盆、结头、装套、蒲墩、镶嵌、择笔、刻字等大工序,细分的话,有120多道小工序。”近日,“绿水青山行,大美汉字情”——港澳青少年汉字艺术拓展与湖笔文化体验活动走进湖州,在善琏美术馆内,善琏湖笔厂技术中心主任、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湖笔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晓华,带港澳青少年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。

在尝试了湖笔制作中“择笔”这道工序后,部分同学还跟随王晓华来到善琏湖笔厂的演示车间,体验最难最复杂的“水盆”工序。

“原来制作一支毛笔需要如此多的工序和精力,笔尖的一分一毫都要求制作者具备耐心和细心。”青少年们认识到一支好笔的来之不易,也深刻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
像这样频繁接待前来参观、研学的团体游客,是王晓华制作湖笔之外的又一日常工作。虽然已经到了退休年龄,但她还是割舍不下湖笔制作这项技艺。

浸、列、配、做、搅……这22道工序是王晓华每天在工厂车间里不断重复的动作。18岁那年,王晓华进入善琏湖笔厂学习湖笔制作技艺——“水盆”。在“水盆”前坐了整整40年,虽有诸多艰辛,但她对湖笔日久情深。几十年的坚守和探索使她成为湖笔制作的能工巧匠,连年在湖笔行业比赛中获得水盆技艺第一名。

由于制笔工作复杂且枯燥,很少有年轻人能坚持下去。为了“抢救”湖笔工艺,王晓华亲自帮带工厂里的年轻员工。

“我的徒弟进厂已有20多年,她现在已经成了一名独当一面的技术工匠。”王晓华告诉记者,徒弟之前有自学基础,进厂后时刻跟在自己身边学习制作,在琐碎反复的工作之中逐渐掌握了这门技艺。

王晓华在非遗博览会上展示制笔技艺

除此之外,王晓华还积极和国家级湖笔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邱昌明、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马志良等,在善琏镇组建湖笔制作大师工作室群落,为全镇湖笔制作和产品研发提供技术支持。她还担任善琏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湖笔工艺技术培训班的指导老师,向学员们传授简单的制笔技艺,培育、传承和发展湖笔“活的DNA”。

在湖笔制作工艺的代代相传里,王晓华还尝试创新。她时刻关注着市场需求的变化,秉持继承传统、开拓新品的生产理念,按照客户的需求,探索开发新产品。她根据不同人的书写需求研制出不同类型的湖笔,获得国内外客户一致好评。

“在湖笔制作这条路上走了大半辈子,我希望制笔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,湖笔产业能越走越远。”王晓华说。
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

关键词:

x 广告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纵横仓储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浙ICP备2022016517号-12   联系邮箱:51 46 76 11 3 @qq.com